冬至,是民間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也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。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長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
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,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。此后,白晝時間漸長,日長一分,故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。氣候也會由暖轉寒,繼而由寒轉暖。
冬至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最早被制定的,早在3000多年前,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,冬至是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節(jié)氣。
“冬至如大年” 傳說上古時期黃帝曾定冬至為元旦,周代沿襲,定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為歲首,以冬至日為一年的開始。
古代冬至的賀節(jié)活動在宋代達到頂峰,《東京夢華錄》載:“京師最重此節(jié),雖至貧者,一年之間,積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備辦飲食,享祭先祖。官放關撲,慶賀往來,一如年節(jié)。”
清朝有詩云:
冬至花糕更粉團,冬分酒吃鬧鬧年。
衣冠拜賀親朋后,肉塊堆盤夜祭先。
——《上海縣竹枝詞》秦榮光
冬至作為“大似年”的重要節(jié)日,又處于冬閑之時,所以特別講究飲食宴樂。
在北方,冬至都會吃餛飩或水餃。至于為什么冬至日吃餛飩呢?據(jù)說是因餛飩像雞卵,陰陽胚胎,包孕渾涵,似遠古天地混沌未開之像象,并取其諧音,將“吃餛飩”引申為打破混沌、開辟天地之意。民間認為冬至吃餛飩或水餃,是因為“餃兒”諧音“膠耳“,可以保護耳朵不被凍掉。
“家家搗米作湯圓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湯圓是南方普遍流行的冬至食品,是為“取其圓以達陽氣”,因古有天圓地方之說,而天代表陽,冬至陽氣初生,食用象征著“陽”的圓子,以慶賀“陽生”,同時寄予祈求團圓喜慶之意。
赤豆粥即小豆粥。民間以食小豆粥可以辟邪。《靳楚歲時記》中已有冬至日“作赤豆粥以禳疫”的記載。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,死于冬至這天,變?yōu)橐吖恚窇旨t小豆,所以人們做赤豆粥用以趨避厲鬼,防災祛病。但從中醫(yī)學的角度來看,紅小豆確有清熱解毒、消腫、通氣、止吐等功效。
在湖南興寧、羊肉也是許多地方的冬至食品,可滋補身體,暖身驅寒。相傳,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,覺得味道特別鮮美,贊不絕口。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。
廣西同正,此日煮糯米糍吃,取其溫暖。
在廣西地區(qū),粽子也是冬至常見食品。
嶺南一帶冬至食生魚片。
福建地區(qū)冬至吃糯米皮菜包。
晉南地區(qū)盛行熬油菜根米湯喝。
冬至是養(yǎng)生的大好時機,因為“氣始于冬至”。此時科學養(yǎng)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,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。
有晨練習慣的人群應注意,晨練時間不宜過早,以免誘發(fā)呼吸道及腦血管疾病,或使原有疾病復發(fā)。應等待陽光出現(xiàn)后再出來活動為宜。
冬天為防寒保暖,不少人家習慣緊閉窗戶,這是種不科學的行為。長時間待在密閉室內,室內的二氧化碳就會急劇增加。在加上汗水的分解產(chǎn)物,消化道排除不良氣體等,將會導致室內空氣質量大大下降,從而會使人在這樣環(huán)境中出現(xiàn)頭暈、食欲不振等現(xiàn)象,不利于人體養(yǎng)生。因此,冬至應該盡量開窗換氣,保證室內擁有一定量的新鮮氧氣。
冬令氣候趨寒,天地陽氣潛藏,應之人體,冬季亦為人體養(yǎng)精蓄銳的最佳時段。在這個階段,人類不僅僅在起居方面注重養(yǎng)生,也應重視飲食、藥物的冬令進補。
不能一味的依賴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御寒,可適當選用紅棗、花生仁、核桃仁、黑芝麻、蓮子、山藥、扁豆、桂圓、山楂等食物御寒進補。宜多吃大白菜、淮山、雞腿菇等健脾養(yǎng)胃的食物。
《冬至》貴谷子
日照數(shù)九冬至天,清霜風高未辭歲。
又是一個平衡日,子線從南向北回。
《小至》杜甫
天時人事日相催,冬至陽生春又來。
刺繡五紋添弱線,吹葭六管動浮灰。
岸容待臘將舒柳,山意沖寒欲放梅。
云物不殊鄉(xiāng)國異,教兒且覆掌中杯。
冬至過后,一日冷過一日。
要注意防寒保暖,平安健康過冬。
香花山茶油原產(chǎn)于廣西田陽區(qū),距長壽之鄉(xiāng)巴馬20公里,采用低溫物理壓榨和7道精煉工序,保留山茶油的天然營養(yǎng)元素,易于消化吸收。并且山茶油具有煙點高、耐高溫等穩(wěn)定特性,是涼拌、煎、炸、炒等各式菜肴的上乘用油,品質之選。
微博:@香花山茶油
小紅書:香花山茶油
抖音:香花山茶油
注:部分素材源于網(wǎng)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