臘八節因臘日而來,是農歷臘月最重大的節日,日期為臘月初八,古代稱為“臘日”,俗稱“臘八節”。
“臘”的含義有三:
一曰“臘者,接也”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;
二曰“臘者同獵”,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,“臘”從“肉”旁,就是用肉“冬祭”;
三曰“臘者,逐疫迎春”。臘八節又謂之“佛成道節”,亦名“成道會”。
臘八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。在上古時期,人們在臘八這天祭祀祖先和神靈,祈求豐收和吉祥,稱為臘祭。
《禮記·郊特牲》記載:臘祭是“歲十二月,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。”因在十二月舉行,故稱該月為臘月,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。到南北朝時期,臘八節成為固定的節日。
佛教傳入中國后,將佛祖成道日和臘日融合。
因此,臘八節也是佛教的重要節日。臘八節的重要習俗是喝臘八粥,歷朝歷代皆是如此。
宋朝吳自牧《夢梁錄》記載:在臘月八日,寺廟里都設五味粥,名臘八粥。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大臣。
元朝人孫國敕的《燕都游覽志》中記載:臘月八日,賜百官司用米果等雜煮成的粥。這一習俗一直沿襲。
《永樂大典》中記載了佛家,在臘八這天煮臘八粥食用。到了清代,每逢臘八日,在宮內萬福閣等處,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,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,品嘗食用以度節日。
臘者,接也,謂新舊交替。在上古時期,人們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,祈求豐收和吉祥。
《史記·補三皇本紀》說: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,故為蠟祭,以報天地。
夏代稱臘日為“嘉平”,商代為“清祀”,周代為“大蠟”;
古代祭祀的對象有八:先嗇神神農、司嗇神后稷、農神田官之神、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、開路、劃疆界之人、貓虎神、坊神堤防、水庸神水溝、昆蟲神。
到了唐宋,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。到了明清,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、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,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。
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,已有一千多年。最早開始于宋代。每逢臘八這一天,不論是朝廷、官府、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。
到了清朝,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。在宮廷,皇帝、皇后、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、侍從宮女賜臘八粥,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、果等供僧侶食用。
在民間,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,祭祀祖先;同時,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,饋贈親朋好友。
《燕京歲時記》中記載:“臘八粥者,用黃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紅豇豆、去皮棗泥等,合水煮熟,外用染紅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紅糖、瑣瑣葡萄,以作點染?!?/span>
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這一天來泡制蒜,將蒜瓣去老皮,浸入米醋中,裝入小壇封嚴,至除夕啟封,蒜瓣湛青翠綠,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,撲鼻而來,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,拌涼菜也可以用,味道獨特。
臘八前一天,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,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。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,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。
“臘八豆腐”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,在春節前夕的臘八,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,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,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“臘八豆腐”。
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,人們不吃臘八粥,而是吃臘八面。隔天用各種果、蔬做成臊子,把面條搟好,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。
俗語有說:過了臘八就是年。到了臘八,也就預示著過年也快到了。所以,在臘八后,很多家庭就開始殺年豬、打豆腐、制作風魚臘肉,采購年貨,“年”的氣氛逐漸濃厚。
煮臘八粥,北京人最講究。
光原料就有二十多種,
如白果、松仁、青絲、紅豆等等,
人們在臘月初七就開始忙碌,
選好料,半夜時分開始煮,
再用微火燉,
一直到第二天清晨,粥才算煮好。
山東人的臘八粥煮好后,
盛到碗里,還要加一些“粥果”,
即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,作點綴之用。
在陜北,熬粥除了用多種米、豆之外,
還得加入各種干果、豆腐和肉混合煮成。
倘是午間吃,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,
全家人團聚共餐。
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、黃豆、
紅豆、蠶豆、黑豆、大米、土豆等煮粥,
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
切成菱形柳葉片的“麥穗子”,
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“雀兒頭”,
出鍋之前再加入蔥花油。
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,不吃菜。
河南人吃臘八飯,是小米、綠豆、豇豆、
麥仁、花生、紅棗、玉米特等
八種原料配合煮成,
熟后加些紅糖、核桃仁,粥稠味香,
寓意來年五谷豐登。
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,煮法一樣。
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咸排。
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、
荸薺、松子仁、芡實、紅棗等。
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:
臘月八日粥,傳自梵王國,
七寶美調和,五味香摻入。
在古代,臘八有祭祀祖先、神靈、
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。
通常從臘八起,
人們便開始掃房、寫春聯、
趕年集、買年畫、備年貨……
直到除夕夜。
故有臘八到年味來的說法。
- The End -
香花山茶油
香花山茶油原產于廣西田陽區,距長壽之鄉巴馬20公里,采用低溫物理壓榨和7道精煉工序,保留山茶油的天然營養元素,易于消化吸收。并且山茶油具有煙點高、耐高溫等穩定特性,是涼拌、煎、炸、炒等各式菜肴的上乘用油,品質之選。
微博:@香花山茶油
小紅書:香花山茶油
抖音:香花山茶油
注:部分素材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。